“如果你考得好,我就让你玩游戏!” “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只要你不哭了,我就带你去吃炸鸡!” 家长为了催促、督促孩子按时或更好地完成生活行为和学习任务,利用“谈条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奖励或威胁,让孩子变得更“听话”。这些看似能促进孩子完成事情,并且也达到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觉得此方法立竿见影、屡试不爽。但久而久之,便会助长孩子建立“行动=奖励”的联结,并反向地与家长谈条件、加筹码。 “我收拾了玩具,就让我吃一个冰淇淋吧!” “不给我玩手机,我就不去洗澡了!” “我想要买这个,不然我就不回家!” 条件式育儿的隐忧 价值观念功利化。容易形成条件反射的功利思维,孩子不因自己喜欢或感兴趣去做某件事请,而是做事情都要考虑,“我能有什么好处”。 内驱能力削弱化。过于强调外在的控制和报酬,内在动力和自主性被替换成条件的交易,孩子在没有奖励时,容易“我不干了”。 亲子关系紧张化。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表现好才能得到关注。若亲子之间条件没有谈妥,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讲条件”潜在的特质 勇于思辨。孩子进行了逻辑思考,会动脑想办法争取,思维逐渐成熟。 动机明确。孩子有明确目的,并会运用一定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自我意识强。孩子有独立的个体想法,懂得探索规则的边界。 
条件绑架的解码 重视心理需求。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倾听孩子的意愿想法,比如孩子频繁要求看动画片,可能是将其中的人物当成了玩伴,源于现实的陪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尊重孩子的正当权益,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自由选择的机会,逐渐减少孩子讲条件的需求。 例如:询问孩子想喝牛奶还是果汁?只能选择一个的基础上,明天去动物园还是游乐园? 强化价值引导。与其讲条件,家长不如以身作则,展示自己是如何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主性,让孩子意识到哪些是他应该做到的事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做自然的努力。 例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自己的房间等,都是应该自觉完成的任务。 坚持底线思维。设定清晰规则,分清“可以妥协”与“不能妥协”的界限,原则性问题拒绝步步试探、事事商量。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让孩子自行承担自然后果。亲身体验与经历,比讲道理更有效。 例如:手机使用时间到了就收走,即使孩子哭闹也不妥协;孩子不收拾玩具,玩具丢了,不帮忙找,更不会重买;孩子不吃饭,就只能等下一顿餐,期间不提供零食。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