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应家长关切,做深做实“甬尚家长说”家庭教育品牌,由宁波市妇联,宁波广电集团主办,宁波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宁波广播电台承办“家长面对面”栏目第三季第一期《家庭教育这样做,孩子更阳光》。 嘉宾介绍
张彧恺家庭、徐佳妮家庭 家庭教育特约观察员:王丹春老师 浙师大教育学硕士 宁波市教坛新秀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师 宁波市曙光中学心理发展中心负责人 
(点击图片观看完整视频) 家庭教育关键词

真诚、善良、勇敢是张彧恺家庭总结的三个家庭关键词。真诚指诚实和真实的沟通,这对孩子的信任建立很重要;善良指孩子的同理心、助人等行为,这对社会互动很关键;勇敢指面对挑战和困难,给孩子勇气,克服困难的力量。这三者的结合,在孩子人格培养方面既能塑造内在的道德根基,又能赋予其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徐佳妮家庭则将自信、努力、踏实作为自己的家庭特色。以一种沉稳踏实地态度去努力,让孩子学会坚持,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能积极主动,不轻易退缩。这些品质能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青春期的手机管理问题 
现如今青少年成长于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各种数字娱乐工具,有些甚至与家长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两户家庭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张彧恺妈妈表示,因为家长本身是高度近视,所以从小就特别关注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小时候吃饭就不看手机,空闲时间也更多地培养孩子阅读、书法或户外运动的习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孩子在这方面也比较配合,他更乐于交朋友、吃美食、做运动等,有空还会帮忙做家务。 

徐佳妮爸爸认为,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刚开始会采取设置使用时长、禁用时段、禁用相关APP等措施,时间到了就停止使用。有时当孩子表示想在看一会儿时,爸爸妈妈就会引导她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进行她喜欢的羽毛球运动,转移注意力。 同时家长也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向孩子讲解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如会影响视力、睡眠、注意力等,让孩子明白自律使用的重要性。 随着习惯的慢慢养成,彼此之间也建立了信任。到了现阶段,周末闲暇之余孩子基本会安排好时间,用半小时或一小时查看学习资料、阅读新闻或适当娱乐,时间到了就会自觉关掉。 为什么不同的家庭管理方式,可以达成同样良好的管理效果呢? 王老师指出,张同学和徐同学的家庭在手机管理上之所以存在殊途同归的现象,根源在于家庭教育中“适配性”比“正确性”更重要。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与之对应的奏效方案自然也不同。这两种方式都符合他们各自家庭的特点,因此都有效。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两个家庭的共性,比如他们都很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及家长本身在家庭中都起到了比较好的示范作用。这些对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都非常重要。 谈到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手机管理时,家长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大核心问题: 一、避免“控制”陷阱,关注“赋能” 首先,所谓的进行手机管理并非“管手机”,而是“教方法”。与其没收手机,不如教孩子识别“多巴胺陷阱”,培养“暂停-反思”的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一刷短视频停不下来”,教他们设置“每20分钟强制休息”的提醒。 其次, 从“禁止使用”转向“价值引导”。我们要把手机看作工具而非敌人,教孩子区分“消耗型使用”(无目的刷屏)和“创造型使用”(学习技能、创作内容)。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用手机拍摄科普短片、制作电子手账等。 二、牢记家庭手机管理的两大黄金原则 第一条是一致性比方法更重要。家庭规则需全家遵守(如“餐桌无手机”),避免“家长玩手机却要求孩子自律”的双标行为。 第二条是弹性管理,动态调整。根据年龄和能力逐步放权。比如10-12岁,关于手机使用,家长监管权在70%,孩子自主权在30%,之后要逐年放权,到16-18岁,这个占比要反一反,70%的自主权要给到孩子。 总而言之,想要真正管好孩子玩手机,关键不是死守某条规矩,而是全家人一起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与其纠结哪种方法绝对正确,不如灵活调整——既要防止孩子沉迷,也要教会他们合理使用手机查资料、学知识。就像学骑车,开始扶着,最后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把握平衡,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自我控制,成为“数字世界的清醒参与者”。切记,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他们“会思考”。
处理亲子矛盾的家庭智慧

初中生正好处于一个敏感叛逆的时期,两位同学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曾经和爸爸妈妈有过的矛盾以及解决措施。那么有哪些家庭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亲子矛盾呢? 王老师认为,当父母和孩子闹矛盾时,先记住这句话:吵架其实是另一种沟通。千万别急着争对错,这时候最该做的是——先停下来,全家都深呼吸几次缓一缓。就像烧开的水壶得先拔电源,等咕嘟声停了再说。 接着学学“读心术”。举个例子,有些孩子非要晚回家,可能不只是贪玩,而是想证明“我能自己做主了”;爸妈死活不同意,也不是故意扫兴,实在是担心路上不安全。这时候不妨摊开来说:拿张纸,左边写孩子真正的想法(比如“想和好朋友们多待会儿”),右边写爸妈的担心(比如“怕你遇到危险”)。 然后咱们像开会一样头脑风暴:要不给孩子买个能一键报警的智能手表?这样爸妈能放心些,孩子也能多玩一点时间。不过得说好,要是这周超时了,下周就少玩一会。就像跳舞得有进有退,这样大家都让一步。 最后记得每个月开个家庭小会,问问孩子:“现在这个规矩你打几分?”爸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别把吵架当坏事,这其实是让全家更懂彼此的特别课堂——就像打游戏通关,每次解决个矛盾,咱们的“亲情技能”就又升级啦! (特别鸣谢宁波市曙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