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想带家中小猫到宠物店洗澡,可是小猫胆子太小,怕它面对陌生的环境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在网络上搜索各种预防对策。与此同时,我看到了一个不同角度的设想:如果你是一只猫,突然被动离开舒适的领地,面对一群陌生庞大的两脚兽,耳边充斥着汽车的刺耳鸣笛声,还能淡定吗? 当我们代入小猫的视角,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我们代入孩子的视角,会看到什么呢?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不过是从“儿童视角”出发,成人看到、理解、同情儿童的需求、动机、意图、行为等。近年来,“儿童视角”这个词已被嚼烂,但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们习惯了以成人视角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往往作为客体被动接受安排,按照成人的预期达到各项成长指标。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需要大人降低视线的物理高度 我们经常会看到要大人抱着才停止哭泣或才肯迈出家门的幼儿,大人们往往觉得孩子太胆小、太任性。换个角度想想,在孩子的眼里,马路是漫长且不知尽头的,汽车是密闭且移动迅速的,人群是高大且看不清脸庞的。这些“负面表现”可能就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慌张、恐惧、渴望抚慰等情绪。 
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眼前一片狼藉,玩具、书本散落一地。但蹲下来,这是孩子想象中的世界,刚刚建成的火车站、正在弹钢琴的机器人、载有小汽车的拖车,还有一场雨后彩虹。孩子眼里的世界,是生动质朴的。试着蹲下身来,重新看看这个世界,大人眼中的“混乱”,不过是孩子心灵的表达。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更需要大人降低视线的心理高度 大人们可以多些耐心,把心慢下来,看看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联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则短视频:沉浸式体验孩子视角,当宝妈在宝宝身上放了一台相机......宝宝数次拿起玩具向妈妈寻求帮助,妈妈一直忙碌而没明白宝宝的意思,直到宝宝大哭,妈妈误以为宝宝崴脚受伤,急忙查看时才明白宝宝的真正意图,“原来他总是不被理解”。 
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大人们应该尝试认同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童真、童趣,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信任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中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胆小、犹豫、怯懦的小莫顿在爸爸耐心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从悬崖上脱险,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孩子的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人缓慢而有恒的悉心引导。 常常感慨,明明是同一条路,小时候觉得总是走不到头,长大后却发现路途其实并不遥远;明明是一年的时间,小时候觉得过得很漫长,长大后却发现时间如白驹过隙。大人曾经也是孩子,也体验过孩子的感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需要大人们了解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进入孩子的内心。当然,如果孩子的言行超出了合情合理的范畴,也可以考虑把孩子抱起来,看看大人的世界。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