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凌晨,第33届奥运会在巴黎闭幕。世界在此汇聚,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各展其能,各美其美。奥运圣火虽然熄灭,但奥林匹克生生不息的力量仍在接力与传承。同样,奥运会也是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机,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奥运健儿背后的那些教育观。 兴趣培养,就是不设限,多尝试 郑钦文从小就表现出对运动的热爱,曾为田径运动员的父亲发现了女儿这一潜能。5岁之前,她尝试过很多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直到6岁时,在观看奥运会后对网球产生了浓厚兴趣。兴趣可以被发现,但热爱需要不断被发展和强化。此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开始学习网球。终于,21岁的郑钦文摘夺金牌,创造了历史,成为中国首位奥运网球单打冠军。 虽然这位冠军的成长之路不可轻松复制,但我们可以学着如何做孩子兴趣培养的坚实后盾。首先家长要细于观察与发现,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与天赋;其次给予多样化尝试的机会,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事物,找到自己的“网球拍”;最后要给予鼓励与支持,积极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勇敢追求梦想。 
和而不同,就是尊差异,敬他人 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决赛,何冰娇摘银。在颁奖仪式上,她带着西班牙队的队徽上台领奖,致敬半决赛受伤的对手西班牙选手马林,国际奥委会对此评论道:“这就是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意义。”西班牙奥委会向何冰娇表示感谢,认为这一举动是“最好的奥林匹克精神”。乒乓球混双项目颁奖典礼结束后,在中国选手孙颖莎的热情提议下,中朝韩运动员同框自拍,网友不禁感叹“这就是奥林匹克”……尊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不随意议论他人的外貌是一种尊重,不随意干涉他人的选择是一种尊重,认真倾听他人是一种尊重,不宣扬他人的隐私是一种尊重,不嘲笑他人的缺点是一种尊重……同样,致敬自己的对手也是一种尊重,因为他成全了你拼搏时最美的样子。 
直面输赢,就是谈韧性,提逆商 “奥运会21套(动作)是我来过的证明。虽然没有获得金牌,会伤心、会失落,但是我还是会往前看,因为人生旅途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中国体操男队队长张博恒发文告别巴黎奥运会时感言道。“我没有对不起自己……我尝试了很多办法,奥运会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巴黎奥运会期间,石智勇饱受伤病困扰,赛前很多人担心他的状态,但当他出现在赛场那一刻,坚毅的眼神让人看不出丝毫犹豫。输赢,不是竞技的全部,不是奥运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一场比赛的结果而已。是比赛,就会有输赢。运动健儿在比赛时展现出的勇气、毅力、韧性和意志,比任何奖牌都更加宝贵。我们时常也会在意输赢,大到生意或职场,小到亲密关系上的争论。我们应当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来看待比赛,拥有面对失败的坦然和不服输的劲头,我们要的不是永远不输,而是永不服输。 
薪火相传,就是中国红,永昂扬 124年前,巴黎举办第二届奥运会,那时的中国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92年前,23岁的刘长春孤身一人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40年前,中国代表团在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16年前,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48枚金牌居金牌榜首。 2024年8月1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以40金27银24铜收官,创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最好成绩!男子100米自由泳项目打破欧美运动员长期垄断后,有粉丝将国旗递上寻求签名,潘展乐婉拒:“国旗上签不了。”转而用合影拍照的方式回馈粉丝。郑钦文在36℃高温下苦战3小时拿下网球女单冠军,她说:“今天虽然我很累,我却感觉可以继续打。即使现在为我的国家,再打三个小时,我仍然愿意再来一次。”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决赛夺金后,邓雅文说:“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中国。”体育无国界,但运动员有国界。从单刀赴会到势在必得,从起步到辉煌,中国体育健儿用汗水与泪水踏上了这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旅程,以自身“小我”成就体育强国“大我”之梦。奥运会讲述了一个“超越”的故事,更是讲述了一个“红色”的故事。当那一抹中国红闪耀巴黎,当激昂国歌响彻云霄,那是另每一个中国人心潮澎湃的时刻。 
巴黎奥运会已谢幕,我们会有“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骄傲,也有对00后小将“不愧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感慨。这不仅是一场伟大的体育盛事,也是教育的契机。这个夏天,在奥运健儿荡气回肠的故事里,让我们一起回味、受益。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