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后,很多家长为孩子填报志愿操心、焦虑,不停对比院校、专业。可是,当有些家长在问及孩子“喜欢什么专业”“以后想从事什么行业”时,却遇到了瓶颈,甚至会为此勃然大怒。因为,很多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随便”“都行”...... 为何在如此重要的人生节点,孩子却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自己确实毫无头绪,一种是孩子内心有想法但觉得说了也没用,干脆就不说了。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几个词汇,却令人深思。 
孩子内心的声音,你想听吗? 各位家长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和朋友一起吃饭,站在琳琅满目的商场里,发生如下的对话: 我:“你想吃什么?火锅可以吗?” 朋友:“不想吃。” 我:“那烤肉呢?” 朋友:“也不想吃。” 我:“本帮菜?” 朋友:“再换一个吧。” ...... 我:“随便,那你来决定吧!” 假设在此情景下,你说出“随便”二字,内心是真的一点都不在乎吗?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常常说“不知道”“随便”“都行”时,背后真的没有“潜台词”吗? 当孩子内心的想法总是被否定、不被认可时,内心的需求被忽略、被压制时,孩子会逐渐失去选择的权力和欲望。“父母都是带着答案问我们的,我们还需要回答吗?不需要了。”是啊,家长常常表面上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却又暗自在心里设定了“标准答案”。 妈妈:“明天早上喝粥还是吃面条?” 孩子:“吃面条。” 妈妈:“早上吃粥好,容易消化,做起来也方便。” 孩子:“都行,那就喝粥吧。”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以各种形式在生活中上演,帮孩子挑衣服时、选兴趣班时、选出游地点时......不过是给“包办”披上“尊重”“民主”的外衣罢了。长久之下,孩子会逃避做选择,丧失做选择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要什么。 孩子内心的声音,你会听吗? 用心听孩子的话,孩子才会听我们的话。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鼓励孩子说出来,甚至当孩子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有冲突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争辩。“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比培养一个会听话的孩子更重要”。没有人的思想可以一夜之间变成熟,孩子需要成长过程。就像那些高考填志愿的孩子一样,人生前十几年都是听家长做决定,一夜之间突然需要自己做出重要决定,显然会遇到一定困难。 用情陪孩子体验,孩子才会懂我们的爱 现代物质生活较为丰富,孩子喜欢的东西与家长儿时喜欢的东西已大不相同。盘手串、敲木鱼、抽卡等,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让家长们眼花缭乱,不禁思考这些东西对孩子到底好不好,保险起见还是干脆不让孩子玩了吧。但是一味禁止不仅会让孩子伤心,更是加深了亲子之间的代沟。最好的方法是陪孩子一起成长,陪孩子一起多体验、多感受、多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所谓“打不过就加入”,正是这个道理。 
有位妈妈分享了她儿时的经历,并打算沿用这种方法教育女儿: 我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看偶像剧《流星花园》,那时班里的女孩子们都在追这部剧,可能是家长们怕我们学着早恋,他们其实不太愿意我们看。但我的爸爸不同,他不仅会陪我一起看,还会和我一起讨论。我喜欢“霸道”的道明寺,爸爸却说还是花泽类更好,我们经常会因此各抒己见,甚至吵起来。热热闹闹中,父亲的许多观点都让我记在了心里,也直接影响了我今后的恋爱观、择偶观。 如果听到孩子常把“不知道”“随便”“都行”挂在嘴边,不论家长是觉得孩子“很乖”,还是感觉到“窝火”,都应多加注意其背后的“潜台词”,给孩子一个发自内心可以“民主”选择的机会。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